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6:03 点击次数:160
乱世出英雄,三国时期一群雄杰争先现世,曹操、诸葛亮、吕布等无数能人义士崭露头角,可以说是他们造就了这个时代,也可以说是时代给予了他们绽放光彩的机会。
在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,不乏有许多滥竽充数的存在。有一些谋士,论谋略论实干,比他们优秀的大有人在,传闻却将他们夸得天花乱坠,实际却远不敌传闻那般的模样。
郭嘉是其一,另外还有两位,魏国和蜀国中各有一位。
郭嘉
生于东汉末年,而后郭嘉曾先后在袁绍和曹操部下当过差。很多人在看了三国演义之后,会对郭嘉产生一种敬佩崇拜之情,甚是觉得他能够和诸葛先生有的一敌,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,诸葛先生还是要略胜他一筹。
虽说曹营的五大谋士也有郭嘉的一席之地,但其实曹操的主谋士却并不是他,而是荀攸。荀攸和他的叔叔荀彧都是曹操的左膀右臂,一个主要负责战略布置,另一个则十分擅长布置战术。
展开剩余84%要说起郭嘉比较出圈的计策,只有三个,其中一个“十胜十败”论,被很多人认为十分精彩,能够和诸葛亮的“隆中对”有得一拼。
隆中对中,诸葛亮是根据眼前的局势分析,为刘备给出了一套近乎完美的宏图和战略,刘备要做的就是判断对错和修改,然后直接按部就班的完成就好。
再仔细看“十胜十败”,整个计谋只字未提问题的解决办法,什么“道、义、德、仁、文、武明、谋、智、度”,这全是鼓舞人心之词。士气是受到了鼓舞,但解决办法不还得主公自己想。
所以这样看来,郭嘉作为谋士,他的更多作用在于调节心理状态,给上司戴高帽子,为下属画大饼,最后大家的虚荣心都得到了满足,用超常发挥的实力解决的问题。
张昭
张昭和诸葛亮一样,是接连辅佐了两任主公的谋士,只不过他处在东吴阵营。他于东汉末年出生,年少成名,后来成为了大学士,很受当地人的尊重和崇拜。
当地的知府一直邀请他为官,但他一直没有答应,直到后来曹操带人将徐州给打下来了,张昭也就被逼无奈,离乡来到扬州避难。
来到扬州,张昭又碰上孙策起兵,他就自然而然投靠,成为了孙策手上的一位谋士。
张昭有扎实的知识背景,才智谋略也算得上是佼佼者,便得到了孙策的欣赏和重用。
在位期间,张昭对吴国做出了许多贡献,孙策还将张昭当作是自己的“管仲”,事无巨细,只要托付给张昭,孙策就是百分之百放心的,所以他才会在临终前,将东吴的未来和自己的弟弟孙权都一并托付给了他。
在孙权继位初期,人心散乱,底下的人都蠢蠢欲动,相互勾结意图谋反,孙权很是头痛,还是张昭帮助他,先是安抚住了百姓,招了一批优秀的人才,将朝政治理的井井有条,让大家挑不出刺来,不得不服。
孙权稳固根基之后,外出打仗之时,他也会十分信任的命张昭留守,将自己的后背交给他。
但也不知道是张昭是因为上了年纪还是如何,在后半生里,他的作为明显不如前半生来的灿烂,管教后辈的时候,常常会让小辈感到不服气。
孙权和张昭之间虽然存在信任,但关系并没有那么亲近,两人时常因为细小问题发生争执,孙权面对这个父亲留下来的谋士是不得不敬重,又有些厌烦。
在赤壁一战的时候,孙权对他的印象就更差了。当年一战,曹操气势汹汹的南下,孙权是想要英勇抵抗的,而张昭却说要主动投降。
这个决定也是让后人十分费解,甚至觉得那些评价完全是高估对他的高估。
庞统
庞统就更不用说了,不仅与诸葛比肩,古人还用“卧龙凤雏”来特指两人。但实际上这种赞誉放在他身上还是太高了。
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军师,而庞统一开始投靠吴国和蜀国,都是遭遇了打击和轻视的。要不是张飞,庞统也不会名声大振,不会被刘备重用。就此来看,庞统的确要稍逊一筹,不过英雄不问出处,咱还是要看看庞统的真本事。
首先在荆州的问题上,我们知道诸葛亮在为刘备规划未来的时候,就很看好这里,建议刘备拿下,而庞统却认为这个敌方是三国交壤之处,腹背受敌,很是危险,拿下并不值当。事实证明,庞统的目光还是浅薄了一些。
而当诸葛亮和庞统在意见上发生分歧的时候,刘备还是更偏向于诸葛的选择。最后庞统的死法也是众多谋士之中极为特别的。
身为一个谋士,庞统竟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在战场上自保,在攻城的时候,被敌方的乱箭给射死了,去世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。
小结
漫漫历史长河中,稍纵即逝,纵使是天选之子,在这条历史的星河之中,就像是一道流星一样一闪而过。
世界上成千上万被流传下来的奇人,大多数人都没办法做到像历史爱好者一样,将他们的真实情况刨根问底的理清楚,凭着这些别人的评价形成了对他们的印象,这也就造成了一些误解。
就像郭嘉、张昭和庞统这样,才干不足,但却被人吹上了天的谋士。
发布于:天津市